close

蕎麥


【別 稱】 甜蕎、花蕎、烏麥、烏麥、三角麥、淨腸草等。


【學 名】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( buckwheat)


【分 佈】 原產中國黑龍江及西伯利亞一帶


【基 源】蓼科 ( Polygonaceae ),蕎麥屬的種仁。


【品 種】台灣蕎麥之栽培起源於日據時代,引種之初大多種植於南投縣之竹山地區,之後擴展至中部地區撒播於田間做為綠肥作物。深受日本人的喜愛,並於民國78年成功外銷日本。


【型 態】 一年生草本,高約4090cm,葉互生,葉片心狀三角形,長約25cm,寬約24cm,基部略心形或者戟形,先端漸尖。總狀繖房花序,頂生或者腋生,白色或者淡粉紅色,花密集成簇,具有小苞片。花被裂,雄蕊有8枚。瘦果為三角狀卵形,棕褐色。


 



【歸經】脾經、胃經、大腸經。


性味】甘、涼。


【功效】健胃、消積,益氣力。


【食宜】適合食欲不振、飲食不香、腸胃積滯、慢性泄瀉者食用。適合高脂血症、動脈硬化、高血壓症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人食用。還適合出黃汗和夏季痧症者食用。


【禁忌】因其性涼,素有脾胃虛寒者勿食。平素過敏體質者謹慎食用。體質虛弱者,不宜多食。癌症患者食之宜慎,《醫林纂要》中指出:「蕎麥,春後食之動寒氣,發痼疾。」


【配伍】胃腸積滯、消化不良、胃腸脹氣者,蕎麥配伍蘿蔔食用為好。出黃汗者,蕎麥麵配伍紅糖烙餅食。根據前人經驗,蕎麥不宜同豬肉、白礬配伍食用,如《食鑒本草》中說:「蕎麥與豬肉同食,落眉髮,同白礬食殺人。」,「麥作麵和豬羊肉熟食之,不過八、九頓,作熱風,令人眉鬚落。」《醫心方》卷29 :食蕎麥和豬肉,不過三日,成熱風。」


【成  分】蕎麥雖為粗糧雜糧,含蛋白質7%13%、脂肪2%3%,含有9種脂肪酸,其中主要為對人體有益的亞油酸和油酸,還含維生素B1E、膽鹼素、菸鹼酸、泛酸、蘆丁(rutin)及鉀、鈣、磷、鎂、鐵等成分,。與大米和白麵相比,其蛋白質的含量高,尤其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中的賴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更高。及其他榖類所沒有的「蘆丁(rutin)(維生素p物質),可強化微血管,預防動脈硬化、中風及高血壓,經常食用蕎麥也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。而且蕎麥善於消積滯,明代汪穎《食物本草》記載:「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,食之亦消去也。這是其他穀類食物所不及的。


【現代研究】蕎麥含有多量蛋白質及其他致敏物質,故可以引起或加重過敏者 的過敏反應。蕎麥內含九色螢光色素,食後可致對光敏感症,出現 耳、鼻、咽喉、支氣管、眼部黏膜發炎及腸道、尿道的刺激症狀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