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新處置建議 衛署:童發燒躺冰枕無效!


恐影響代謝致休克「39以上再吃退燒藥」


2011 0416


【甯瑋瑜台北報導】孩子一發燒,不少家長擔心腦子「燒」壞,會拿冰枕、散熱貼布幫孩子退燒。但根據衛生署與兒科醫學會發布的最新版「兒童發燒處置建議」,上述物理性退燒方法會干擾免疫系統,增加身體負擔,導致病程延長。對於代謝異常病童,更可能造成代謝系統崩潰致休克。


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昨受訪時表示,燒壞腦子與發燒無關,而是腦炎、腦膜炎等疾病引起。他說,發炎引起的發燒,僅退燒藥、退燒針、肛門塞劑能退燒。冰枕、散熱貼布、脫衣服、吹電扇、打點滴,根本無效。冰枕、散熱貼布對熱衰竭、熱休克等身體無法散熱時才有效。


腦部升溫增免疫


李秉穎說,發燒定義為體溫攝氏38度以上。李秉穎說,生病時發燒,屬保護性的本能反應,目的在加強身體對疾病抵抗力,發燒時腦部自動將體溫設在攝氏3940度。
放冰枕等物理性降溫方式,等於違背腦部命令,為提高體溫到腦部要求標準,代謝反應須加快,反而增加身體負擔,「盲目退燒會干擾免疫系統、使抵抗力變低,疾病反而較慢才好。」李秉穎說,對代謝異常疾病、慢性心肺疾病等發燒高危險群,使用冰枕等物理性退燒方法,常讓病情加重,身體代謝系統負擔加重,造成休克甚至是死亡。


手腳冰冷宜保暖


李秉穎說,發炎引起的發燒,若在攝氏39度以下,且無特殊不適,不必給退燒藥;剛發燒時會手腳冰冷,應注意保暖,若超過攝氏39度可給退燒藥。
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提醒家長,退燒藥目的在讓小孩感覺舒適,效果僅幾小時。若病程未結束,退了又燒,很常見
潘俊伸提醒家長,6歲以下或20公斤孩子給退燒藥應依據體重,不論藥水、塞劑,應間隔4小時以上,以免劑量過高,傷害肝、腎。若在攝氏37.5度就給退燒藥,恐使體溫降太低,傷害大腦、心臟。


呼吸急促快送醫


李秉穎說,孩子未發燒時,若有呼吸急促或困難、意識障礙、嘴唇發紫等重症徵兆時,就應立即送醫。


兒童發燒 注意事項


    一般孩童未超過39,或無特殊不適,不需積極退燒。但有代謝異常疾病、慢性心肺病等特殊病童,體溫逾38,可考慮退燒。


    退燒藥效果僅數小時,目的讓病童短暫舒適,若疾病未癒,退了又燒屬正常,不能自行加藥服用。


    未發燒時呼吸急促、抽筋、意識不清、嘴發紫、喊頭痛等重症前兆,應速就醫


    冰枕、散熱貼片等物理性退燒,對病毒、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無效。僅對衣服穿太多、熱衰竭等體溫過高時才有用。


    打點滴無益退燒,脫水才需補充水分、電解質。
註:兒科醫學會網站提供最新「兒童發燒處置建議」
http://www.pediatr.org.tw/people/edu_info.asp?id=12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醫師註記:


     小朋友發燒,父母最是擔心,以前的刻板印象,發燒會燒壞頭殼。一方面抵擋不了祖父母的催促,「孩兒發燒,不趕快去看醫師!」所以半夜兒科急診最多的就是不是高燒(高於39)的發燒小朋友,西醫醫師看到來就診的心急家長,也只好開一些退燒劑給病童,病童因為身體無法達到提升免疫力,消滅疾病的工作溫度,因此身體就會退了又燒,反覆發燒不會好。


       中醫藥其實對於不是代謝異常疾病或慢性心肺病等特殊病童的發燒,有一些處方可以應用,諸如外感風寒的桂枝湯、麻黃湯、麻杏甘石湯、葛根湯、大青龍湯等等,外感風熱的銀翹散、桑菊飲、涼膈散….等,中醫會同時針對導致發燒的原因與伴隨的症狀一起處理,退燒的速度不比西藥慢,退燒的過程雖然仍維持在37-38度間,但不會突然又高燒起來,而且比較不會手腳冰冷、大汗淋漓口唇乾又紅,甚至傷了腸胃的功能,食慾差、便秘等症狀,病程也會較短


     若家長擔心病童半夜高燒起來,也可同時準備退燒藥水或塞劑備不時之需,給家長的建議「做父母的責任是給小朋友較不傷害他的治療方式,減少阻礙它生長的藥物,而不是求得自己心安的處置方式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邱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